彭毛: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守住管好“大国粮仓”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十四五以来,我们逐步优化储备品种结构,充分的利用政府和社会仓容持续增加储备,实现全市地方储备粮规模‘四连增’,市民不需要过多的担心碗里没饭吃!”
12月12日,武汉举行“加快推进‘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主题报告会推动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打造保障国家发展安全的重要支撑专场报告会,武汉市储备粮保障中心全国粮食行业技能拔尖人才彭毛向市民报告武汉坚持从源头抓起,提升粮食安全全链条保障能力,用实际行动践行习强调的“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武汉作为。
12月12日,在武汉举行“推动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打造保障国家发展安全的重要支撑”的主题报告会上,武汉市储备粮保障中心全国粮食行业技能拔尖人才彭毛向市民报告保障粮食安全的武汉作为。彭年 摄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超大城市,非流动人口超过1375万人,每日口粮需求超过5000吨,保障市民吃饱饭、吃好饭始终是头等大事。
彭毛介绍,为优化储备品种,增加粮食储备,每年,武汉市发改委会同各区粮食质检机构,在全市6个新城区40多个街道(乡、镇)、150多个村组的田间地头抽取稻谷、小麦、油菜籽、花生、玉米等样品500余份,并对外发布《武汉市粮食质量品质调查分析报告》,切实指导粮食企业收购、推介优良种植品种、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逐步的提升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能力。
经调查分析,从2013年到2023年我市小麦质量达到三级及以上比例从35.7%上升至50.0%;稻谷质量达到三级及以上比例从90.1%上升至93.9%。
彭毛介绍,到2024年底,全市地方储备规模较2020年底有了大幅度增长,实现全市地方储备粮规模“四连增”,确保市民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12月12日,武汉举行“推动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打造保障国家发展安全的重要支撑”主题报告会。彭年 摄
目前,武汉市发改委已建立了“1+4+9+N”全市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即建成“1”个市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4”个区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9”家市级粮油应急加工公司,日应急加工能力超7150吨;“N”个粮油应急供应点。
目前,我市已建成537个粮油应急供应网点,达到“城区每3万人,每个街道、乡镇至少有1个应急供应点的要求”,覆盖粮食储运、加工、配送、供应全环节全链条,完全能满足市场保供需要。
根据建设规划,武汉市发改委还投入4200多万元对武汉市储备粮保障中心实验室做改造升级,并通过湖北省检验检验测试的机构资质认定评审,达到全国同类城市一流水平。实验室经改造后面积增加了近150%,超过2200平方米,涵盖理化、品尝、仪器分析、微生物等多个功能区,逐步提升原粮、杂粮、油料、粮食加工品、食用植物油等五大类、71个产品、300项参数的检验监测能力,实现对粮食质量安全各项指标的全覆盖。
“我们现有江北、经开、长江新区3个市级政府储备粮库,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5个区级政府储备粮库,我们的高标准粮仓与‘数字汉粮’信息化监管相结合,能提供24小时全天候、全时段、全方位监控管理。”彭毛说。
彭毛介绍,通过配备空调系统和智能通风系统,实行恒温恒湿存储,粮仓平均温度控制在20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65%以下。这样的低温恒湿状态,能够使粮食最大限度地保质、保鲜,减少质变、霉变。同时,为防止存粮滋生虫害,新粮入库全部采用环流熏蒸杀虫技术,避免休眠中的粮食被害虫“打扰”。
据介绍,通过信息化平台,不仅实现了信息化“穿透式”监管,而且还与国家、省、市三级粮油监管平台实现了相互连通、信息共享,使粮油仓储管理从库存情况、粮情粮温、质检信息到出入库全程可追溯。实际做到了粮食流通全链条、无缝隙、穿透式监管,让粮食安全保障成色更足。
彭毛也在报告中呼吁广大市民一起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绿色的消费理念,物尽其用、合理消费,防止和减少粮食浪费,共同筑牢粮食安全底线!